印第安人与汉人是什么关系
据研究,印第安人同汉人是同一母系,两者都是黄种人。
一个民族不光是有父系,还有一半是母系!印第安人有五大母系ABCDX,其中ABCD也是汉族主要的四大母系。下图是鬼子做的一个图,最上面条分布图是山东-辽宁汉族的母系分布,依次有D4、D5、G、M7b、M7c、M8、M10、CZ、A、B4、B5、N9a、Y、F、R等。其中D4占据最大头成分,有30-40%,其次为B4、F、M8、G、A等。印第安人ABCD四大母系下各分支成分与汉族中的ABCD下各分支呈现犬牙交错或相同分支情况。
2010年发表的论文给出了母系D和C的系统发生树,圆圈大小与共享该单倍型的样本个体数量成比例,最小的圆表示只有一个个体。并且用颜色表示不同地理来源样本:东北亚-蓝色;中亚和南西北利亚-绿色;东亚-红色;印第安-灰色;欧洲-黄色;其他不明人群来源-白色。许多分支单倍群年龄都只有几千年,那种印第安人都是一万年前冰期时候扩张过去的,完全是站不住脚的。
以mt-D为例,可以看到印第安人中D系的各个分支与东亚mt-D系交织。其中D5a2是汉人中颇有特色一个母系分支,在印第安人中也存在。印第安人和汉人共享D4母系分支有D4g2、D4e1a(柳岩就是D4e1a)、D4b2b4、D4j1a3(共祖约5000年)、D4a1(共祖6500年)。而印第安人D系下主要分支D2其实是D4e1的下游。印第安人其他与汉人相近的D4下分支还有D4b2c、D4j1b、D4j6、D4q等。
母系mt-C下分支同样呈现印第安人和汉人混杂情况。其中有共享C4a2a2的分支,其他相近的分支有C4a1b、C4a2b、C7a1a、C7b等。
母系CD与黄种起源关系密切,美洲另两大母系A和B更与O系伴随密切,其相近程度只会比CD更近。可以说,从母系角度上看,美洲印第安人与汉人关系极为密切!
印第安人的起源
印第安人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民族,在今天仍然固守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过着简朴的生活。亚马孙流域是印第安人的繁衍栖息地之一。中国科考队亚马孙漂流探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考察印第安人生活与环境保护,考察不同种族之间对待特种动植物的文化与习俗,考察人文习俗与特种动植物的保护、生存与繁衍之间的关系。在近年来对于印第安人的起源研究中,有专家提出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中国人,该说法引起了很大争议。印第安人来自何方
印第安人是黄种人,其祖先在亚洲大陆,这被多数人所认同。近代考古又发现,古代印第安文明与中国殷商文明有诸多相似之处,引起人们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印第安人是殷人后裔,是中国移民的后代。但是这种观点并不被主流认可。印第安人到底来自何方?
现在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大多认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而来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欧洲移民说”。此说认为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从欧洲大陆向北经冰岛和格陵兰岛进人美洲的,也有人认为,欧洲人是通过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的。
二是“南太平洋岛屿说”。此说认为亚洲人经过南太平洋的岛屿,逐步移入美洲。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本来就生活在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通过南太平洋岛屿进入美洲的。
三是“非洲移民说”。此说认为非洲黑人,特别是努比亚人、马里人,都有可能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
四是“白令海峡说”。此说认为是蒙古人种的亚洲人、在4万年和1.8万年前,通过白令海峡结冰的“走廊”,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大陆的。
有学者认为印第安人是我国华北人后裔。
第四种法影响很大,赞同者也最多。在这种说法的基础上,我国的学者提出“华北人说”,用引人注目的证据,论证了印第安人的祖先是中国人。持这种观点比较有名的是学者王大有,他出版了一套丛书叫《中华大道文库》,其中一些篇章详细地论述了所谓“中华先民开拓美洲”的观点。他认为美洲先民是“中华人种”,美洲文明是距今一万年到三千年内不同时期的中华移民所创造的。
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97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了一具3000年前的石锚,经过对岩石样本的化验,确认这种岩石只在我国台湾海峡附近有,而美洲没有。于是美国学者墨里亚蒂就把有关资料和岩石样本寄给我国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贾兰坡,要求中国学者参与研究。贾老又把资料转给我国水运史专家房仲甫,房先生经过研究后认为:“殷人航渡三千年”。
195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的祭祀中心发现了16尊雕像和6片玉圭,玉圭上刻有文字,王大有认为是殷商文字,并破译解读出来,是殷人祖先的名字:蚩尤、少昊、帝喾、简狄、多妇、契、相土、王亥、上甲等。另外祭祀的习俗也和东夷人相同。
王大有解读印第安人的问候语“YINDIAN”(被哥伦布当作indian)为“殷地安”即“殷地安阳”,犹言“家乡好”;解读印第安人传说中的“HOSI王”为殷末军事统帅攸侯喜;解读“IN-FUBU”(墨西哥印第安人)为“殷福布”,其居住地“CHI-HUAHUA”为“羲华华”(伏羲、羲和之羲,华夏之华);解读“in-ca”(古秘鲁土著人)为“殷家”;解读“hopi”(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人)为“赫胥”(我国上古氏族);解读“Na Dene”(加拿大西海岸土著)为“大地湾”(甘肃秦安县的伏羲遗址)等等。
这种观点争议很大,在主流并未承认。学者认为这种观点实际反映了“一元论”和“多元论”的不同视角。
实际上,这种关于文明的起源的谈论,反映了“一元论”和“多元论”的不同视角。
大多数人是赞同“多元论”的。近代西方某些学者宣扬一种“传播论”,即文明是由一个中心发散传播开的,这就是一种“一元论”。
在这些人的考证下,上古中国人、中国文明都是外来的,德国人凯什尔认为源于埃及,断定中国人是古埃及人的苗裔,理由是中国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有许多相似之处;法国人拉克伯里认为源于巴比伦,理由是《尚书》中的“百姓”是巴比伦巴克族(BAK)的转音,所以汉族是巴克族的后裔,日本人白河次郎、国府仲德更列举了中国与巴比伦在文字、信仰、传说、政治制度等方面有70条相似之处,以支持汉族源于巴比伦的说法;另外还有认为源于印度、中亚细亚、土耳其等等的。这些观点的荒谬显而易见。不能仅仅由两种文明的共性断定两者之间有父子关系,更不能进而以两种文明的“父子关系”断定相关的两个人群有血缘关系。就世界范围而言,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
马云是怎么开始创业的
马云的创业经历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
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从小到大,马云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考了三次,其中第一
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考上的话,我的名字倒过来写。”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
功。”
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1984年,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跌跌撞撞地考入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
人,马云就这样幸运地上了本科,并凭着满腔热情和一身侠气,当选学生会主席。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
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
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
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
深刻的体会。
1994年底,马云首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在朋友的帮助和介绍下开
始认识互联网。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的马云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4封邮
件。
敏感的马云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
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
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此时,互联网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互联网也刚刚开始发展:大洋彼岸,尼葛洛庞帝刚刚写
就《数字化生存》、杨致远创建雅虎还不到一年;而在北京,中国科学院教授钱华林刚刚用一根光纤接通美国互联网,收发了第一封电子
邮件。
在这样的情形下,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
朋好友的强烈反对。
“我请了24个朋友来我家商量。我整整讲了两个小时,他们听得稀里糊涂,我也讲得糊里糊涂。最后说到底怎么样?其中23个人说算了
吧,只有一个人说你可以试试看,不行赶紧逃回来。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决定还是干,哪怕24个人全反对我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
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
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3个月后,临近杭州的上海正式开通互联网,马云的业务量激增。在各企业纷纷忙着建立自己主页的时候,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
丰厚的利润。当时,制作一张主页,中英文对照的2000字内容、一张彩照,开价就是2万元人民币。不到3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
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挥师北上,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
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这段经历对马云弥足珍贵。他告诉记者:“在这之前,我只是一个杭州的小商人。在外经贸部的工作经历,我知道了国家未来的发展方
向,学会了从宏观上思考问题,我不再是井底之蛙。”
1999年初,开阔了宏观视野的马云返回杭州,进行二次创业,他决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采用什么模式?当时全球互联网所做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的15%大企业服务。但马云生长在私营中小企业发达的浙江,
从最底层的市场滚打过来,深知中小企业的困境。他毅然作出决断———“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大企业,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
意。”
“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因为大企业有自己专门的信息渠道,有巨额广告费,小企业什么都没有,
他们才是最需要互联网的人。而我就是要领导穷人起来闹革命。”
马云要做的事就是提供这样的一个平台,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中小企业好比沙滩上一颗颗石子,但通过互联网可
以把一颗颗石子全粘起来。用水泥粘起来的石子们威力无穷,可以与大石头抗衡。而互联网经济的特色正是以小搏大、以快打慢。”
就这样,1999年9月,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立志成为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当时国内正是互联网热潮涌动的时
刻,但无论是投资商还是公众,注意力始终放在门户网站上。马云在这个时候建立电子商务网站,在国内是一个逆势而为的举动,在整个
互联网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被国际媒体称为继雅虎、亚马逊、易贝之后的第四种互联网模式。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即便今天在美国,也难觅一个成功范例。
网站注册成立一个月后,由高盛牵头的500万美元风险资金便立即到账。马云用这笔钱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香港和美国引进大量的
外部人才。这个时期,也正是马云对外宣称“创业人员只能够担任连长及以下的职位,团长级以上全部由MBA担任”的时候。彼时,12个人
的高管团队中除了马云自己,全部来自海外。
1999年底,马云以6分钟的讲述获得有“网络风向标”之称的软银老总孙正义的赏识。两人进行了3分钟的单独谈判后,马云获得了孙正
义3500万美元的投资。
软银每年接受700家公司的投资申请,只对其中70家公司投资,而孙正义只对其中一家亲自谈判。
事实证明,无论是高盛还是孙正义,对马云的判断都是准确的。在电子商务领域,马云显示了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预见性:创业当年,
阿里巴巴的会员就达到8.9万个;2000年达到50万;在2001年互联网的严冬季节,依然实现了百万会员的目标,并成为全球首家超过百
万会员的商务网站;目前的会员总数已经超过350万之巨。
在互联网最寒冷的冬天里,阿里巴巴成为最早宣布赢利的.com之一,并被哈佛、斯坦福等著名商学院选为案例,连续4年被《福布
斯》评为全球最佳电子商务站点第一名。
今年2月,阿里巴巴特意在北京公布了自己总额为8200万美金的新一轮私募成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互联网业金额最大的一次募资。
这笔战略投资加上此前风险投资的结余和自身1亿多元人民币的利润,目前,阿里巴巴已有10亿元人民币的现金在手,已经可以和国内任何
一家门户网站并驾齐驱了。
马云就此放出豪言———“2004年,我们要实现每天利润100万;2005年,我们要每天缴税100万。”
这话如同马云本人一样———看似狂妄,实则精明。马云对外宣称的数字,都是通过财务统计过的:单日赢利100万的目标,其实在
2003年7月就已经单月实现了;而他在公众面前夸下每天缴税100万的“海口”,也都是公司内部正在执行的目标。